学院院志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院志(1951-2020)
一、历史沿革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已有70年办学历史。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51年8月的旅大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科,地址位于今大连市第十三中学,是学校建校伊始首批建立的科系之一。1953年,学校更名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科随学校迁入由家村原校址。1957年,物理科首次招收四年制物理学本科生,同年物理科改为物理系并一直延续至2003年。1958年,学校扩建为大连师范学院并迁至现黄河路校址,物理系与数学系、地理系一同迁入现田家炳书院旧址,三系共用一幢教学楼。1959年,物理系迁入新建的物理楼,地址位于学校南院现理化大楼旧址。1960年,学校更名为辽宁师范学院;1983年12月,学校更名为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9月,物理系更名为现在的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在原物理楼旧址新建了理化大楼。2007年9月,物理与电子技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数学学院一同迁入南院理化大楼,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的办公和教学区为理化大楼A区1层、部分3层房间、4至7层及B区8层。      
        近年来,学院狠抓机遇,深化改革,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传承“勤奋求实、创新发展”的优良传统,以本科教育为主线,以内涵发展为主题,夯实专业基础,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为支撑的“一体两翼”本科教学模式。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服务辽宁基础教育和新一轮振兴发展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物理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综合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工科专业的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努力建设师范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近年来,学院先后被评为大连市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大连市“三育人”先进集体、大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教学成果和服务辽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党建工作
       自成立之初,物理科、系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发展。2010年以来,学院党总支先后3次被大连市高校工委、校党委评为大连市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先进党总支。荣获2013年大连市“三育人”先进集体、2017年学校“先进集体”。物理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及行政与电子党支部先后多次获评学校先进党支部。荣获省高校情景式理论宣讲二等奖1项,获批辽宁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课题1项。1人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3人荣获省优秀毕业生党员。2018年12月26日,学院党总支改建党委。在多年扎实工作积淀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党建育人工程,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党建育人“五提升”品牌工程,并获评学校“一院一品牌”党建特色项目一等奖。“一支部一品牌”党建品牌化建设稳步发展,“双优型”教师党支部建设成果显著,学生党员特色科普实践活动荣获学校基层党组织创新案例及基层党建特色创新品牌一等奖。2019年学院党委和行政与电子党支部获批第二批辽宁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荣获2019年和2020年先进党委、校园先锋岗等荣誉。
        近年来,学院党委秉持“一心一意抓党建,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工作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指导群团统战工作中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学科建设
       1951-1957年,原物理科开设了三个月到一年的短期班,之后开设两年制物理专修科。除开设力热、电光、实验物理和教法课程外,还开设综合技术课,包括照相、车工、钳工、木工、开车等。1986-1995年,根据上级提出的“三个中心”要求,原物理系在学科建设上采取了相应措施。1991年,原物理系开始拓宽专业设置,在原来物理学本科专业基础上增设了电子信息工程(工学)专业,并于同年招收30名本科生。2001年,原物理系又新增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专业并于2003年通过辽宁省新办专业评估。2003年,物理系更名为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下设物理系和电子工程系。2011年9月,物理学本科专业成为辽宁省本科一本B段招生单位,同年物理学专业开始招收一本B段本科新生。2012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物理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在87所参评高校中,我院物理学学科整体水平得分66分,学科的位次与其它12所院校并列第47位,进入国内前60%排名序列。2014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省同类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中排名第二。2015年,物理学专业在全省同类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中排名第一,并被评为辽宁省本科优势特色专业。物理实验中心物理教学馆成为大连市科普教育基地,开始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2016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物理学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50%排名序列。新材料与节能技术实验室获批大连市重点实验室。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列入辽宁省一批本科统招录取专业。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理论物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学院获批大连市及辽宁省科普教育基地。2018年,学院代表辽宁师范大学分别加入Belle II和BESIII国际合作组;物理学专业获批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9年,顺利完成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评估专家进校考察巡视工作;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辽宁省高校师范专业评估;同年,物理学专业进入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2020年,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顺利完成省高校工科专业评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学院在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1982年9月,学院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理论物理专业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当年9月开始招生;2003年,原子与分子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两个专业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理论物理专业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物理学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8年,理论物理专业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粒子物理与高能实验分析组被评为辽宁省科研创新团队。2009年,理论物理专业被评为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物理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材料与技术实验室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011年3月,物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学院在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5个专业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并在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招收学术和教育硕士研究生。学院从1979年首届研究生招生1人,发展到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78人、博士生招生人数为4人,研究生招生规模及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截止2020年底,学院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00人,硕士研究生233人,博士研究生11人。
四. 师资队伍
        1951年,当时的物理科有副教授1人,讲师等其他职称约30人。1960年后师资队伍人数逐渐增加。1977年原物理系有专任教师约60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54人,40岁以上教师36人,占60%。2000年后,学院认真制定和落实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更加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随着新老教师更替及一批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持续引进,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到2020年底,学院有在职教职员工66人,其中有教授13人,副教授26人,高级实验师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5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达92%,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3.5%。学院已初步建成一支数量适度、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从1960年初至2020年底,学院教师队伍中有国家二级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省市劳动模范”6人;“省人大代表”1人;“曾宪梓奖”获得者2人;辽宁省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理论物理专业)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大连市优秀人才”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3人次。
五.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
       1951年原物理科建立后,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师资。在本科专业建设上,2014 年,学院物理学专业辽宁省同类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中排名第一;2014年,电科专业在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本科专业评估中排名全省第二;2015 年,物理学专业获批辽宁省本科优势特色专业;2016年,电科专业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18 年,物理学专业成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9年,物理学专业进入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2020年,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顺利完成省高校工科专业评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1986年以来,学院一直倡导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和中等师资培训中,将“为中等学校输送高质量的骨干教师”作为首要任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办好本科教育上,积极执行学校有关《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及《关于加强教学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教学质量监督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11-2020年,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改革和创新积极性不断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学院教师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批省部级教改立项5项,其中,“虚拟微波实验建设项目”获批辽宁省虚拟教学实验中心建设项目;获辽宁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教案”一等奖1项;第六届辽宁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综合一等奖及个人二等奖各1项;校级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以上6人次;教师发表教研论文46篇,编写专业教材7部;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4门;建设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3个。承办了2018年、2020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近10年来,学院8次被评为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学院一贯重视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近10来,学院1篇博士学位论文入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5篇博士学位论文成为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21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省级研究生优秀论文,64篇论文被评为校级研究生优秀论文。学院培养的研究生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在国内外工作岗位上成为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及教学骨干,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建校以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7400多名本专科毕业生,1200多名硕士生,23名博士生。此外,还为高等学校代培了数百名教师进修生和千余名函授、夜大及自考毕业生。
六.科学研究
        从1978年至今,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211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76篇,获得省、市级各类科研奖励169项,出版专著、教材54部。其中,1978-1990年间,共发表论文19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篇;获得市级科研奖励1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1991-2000年间,共发表论文41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1篇;获得省、市级各类科研奖励7项;出版教材23部。2001-2010 年间,共发表论文56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89篇;获得省、市级各类科研奖31项;出版专著、教材14部。近10年来,学院获批、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8项,省部级项目57项;获得各种科研奖励78项;获批国家专利27项;发表论文848篇,其中被SCI检索论文496篇,包括《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Physics Letters B》、《Physical Review C》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学院孙景昌教授还发表了两篇我校影响因子最高的文章。10年来,学院共获批各级各类纵向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横向课题经费583万元,获批国家自然基金数量连续4年位列全校前列。2016-2020年,学院连续5年被评为学校科研先进单位。近10年来,学院还利用工科专业优势,先后完成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课题项目16项,累计为社会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为服务社会做出了贡献。
        2014年,岳崇兴教授的项目“新物理理论的唯象研究”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吴亚波教授的项目“暗能量及修正引力与当前宇宙的加速膨胀”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三等奖。近10年来,本学科先后承办了国际TeV工作组工作会议(2013)、大连国际核物理研讨会(2016)、国内BESIII R&QCD学术研讨会(2016)、第十七届全国核结构大会(2018)、粒子物理前沿问题研讨会(2018)、东北地区理论物理前沿进展交流会(2019年)、等高水平学术会议。
七. 办学条件
        建校初期的1951-1958年,原物理科与数学系、地理系共用一幢楼。1957年,物理科更名为物理系,全系拥有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无线电、实验物理、教学法、机械厂、办公室、团总支及辅导室等8个实验(教研)室和办公室。1959年,物理系迁入原物理楼,总使用面积为2800平方米。1991年,物理系招收首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建立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电视机原理、电工学等实验室。2003年,学院增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相继组建了半导体器件、材料物理、光电技术、光学工程等专业实验室,学院的教学仪器设备更趋完善。从2011年开始,针对新修教学大纲要求,学院积极利用省部共建项目、日元贷款项目、辽宁省教育专项、辽宁省理论物理重点学科项目、辽宁省理论物理创新团队项目及各类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共计投资1780余万元,全面更新及建设了学院的基础物理、近代物理、中学物理教育、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各类教学和实训实习实验室,并建设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教育、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方向各类科研实验室和研究生工作室,学院的教学科研装备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促进了学院的辽宁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连市新材料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及辽宁省光电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及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提升了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质量,为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及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奠定了可靠基础。
        2007年9月前,学院原物理楼中的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中学物理教法各实验室的总使用面积为1700平方米,教研室和其它办公室、研究室面积为1100平方米。学院拥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1519台(件),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60多台(套),总价值432万元。2007年9月,学院顺利回迁至新理化大楼,使教学和科研硬件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学院在理化大楼中各研究室、办公室、实验室、研究生教室、会议室、资料室的总使用面积达到5600平方米,总面积比2007年前增加了一倍。同年学院成立了物理教学实验中心,设普通物理、近代物理、中学物理教育、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的13个专业实验室。2010年底,学院拥有教学和科研实验设备2275台(件),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100多台(套),总价值879万元。
        随着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建设资金的持续投入,学院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保有量得到快速发展,2016-2020年,学院共利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建设资金465万元,对学院教学科研设备进行了升级和更新,并完成了学院录播教室、会议室、学院的计算机集群服务器建设及升级工作,更新充实了学院的基础物理、近代物理及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16个实验室的教学实验设备,确保了学院各专业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到2020年底,学院拥有教学和科研实验固定资产设备5054台(件),其中,万元以上科研教学设备338台(件),30万元以上大型教学科研仪器6台(套),固定资产设备总价值达2895万元。
八、学生工作
        学院始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开展各项学生工作,努力打造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学生工作格局。学院重视学风建设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各种实践竞赛及创新创业项目。自2016年起,学院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深化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指导与服务;学院还组织具有丰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建立了实践教学团队,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及专业竞赛等实践活动的指导。近10年来,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北斗杯”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辽宁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学生获得创新实践类竞赛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共计649人次。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31篇,完成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73项。“十三五”期间,本科生考研录取率不断攀升,学院共有371人分别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名校录取,考研录取率已连续四年突破50%,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2019届考研录取率位列全校第一,其中,物理学专业更高达73.56%,有8个寝室全部考取研究生。学院连续10年被评为考研先进单位。2013年、2018年获大连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
        自2003年落实“国家改革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以来,学院学生初次就业率就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近10年来,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其中,2020届本科初次就业率为84.35%,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88.1%,在学校名列前茅。学院先后举办了2018届、2019届、2020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8次被评为本科及研究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8届本科毕业生王聆语的创业项目还获得社会商业投资100万元,并解决我校大学生就业8人。
九、文化建设
        学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规划,以“树品牌、塑精品、出亮点”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校荣校”为主线、以“创新、求实、发展”为目的,近10年来成功举办了10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开展了一系列多层次、多维度富有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作为学院的精品活动,课前演讲活动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及实践能力培养教育已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2018-2019年,学院组织“青春的名义”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连续两年走进鞍山市岫岩县黄花甸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公益支教活动。2020年因疫情影响,该支教活动转为线上。到2020年,该活动学生受益群体多达1300余人,并被岫岩当地电视台报道。近10年来,学院团委连续8年被评为“先进团委”称号。9次被评为寝室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7年建设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文化长廊。2020年凝练并确立了学院院训“格物、明理、创新、笃行”,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品牌形象及文化育人氛围。
十.函授与继续教育     
        学院的物理学专业于1980 年开始招收夜大专科生,1983年招收夜大本科生。夜大学员主要是大连市内的在职工作人员。夜大教育历时3届,为大连市培养了700多名物理专业人才。夜大于1986年停止招生。1985年学院开始招收函授生,主要从辽宁省各中学在职教师中招收函授学员,设有专科和本科,学制分别为2年和3年。学院选派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开办初期每届学生超过100人。函授学历教育历时11届,培养了千余名中学教师。函授于2003年停止招生。除函授、夜大教育外,1977年以来,学院还举办各类研究班、师资班、进修班共16届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继续学习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生源遍布全省14个地区。从2010年开始,作为辽宁省自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考单位,学院还与其他院校联合培养自考生600多人,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学院历任院长(系主任):苏刚(副主任主持工作)、卢邦本(副主任主持工作)、饶浩、魏泽生(副主任主持工作)、何杰(副主任主持工作)、喻身启、于斌、宋敏、潘峰、岳崇兴。
        学院历任书记:饶浩、佟文质、倪龙泉、罗大军、曾族泽、吕翎、杨俊福。
        学院现任院长:孙景昌;书记:曲建辉
 
                                                              (执笔人:李梦轲  李孝君)
 
                                                                                         2021年3月